交通设计/交通组织

施工期交通组织

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工程量大小、工期长短以及周边交通路网复杂程度,相关施工作业会对道路车辆通行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施工期间,各路口路段均需根据现场情况设置明确的施工车辆通行标志及行车安全警示牌、警示灯,确保安全性,避免造成交通混乱,保证施工所跨路口通行顺畅。施工期交通组织需要遵循:不中断交通原则、影响强度最小影响时间最短原则、遵章守纪服从管理原则、安全第一原则和施工时序最优原则等。

 

 

区域交通组织与改善

区域交通组织与微观交通组织不同的地方在于,区域交通组织是解决一定范围内的交通问题,重在用空间上的微观调整和时间流量上的少补多减的方法,来改善区域内部的交通问题,运用空间流量上的控密补稀来缓解区域外部的交通负荷问题。

 

 

枢纽片区交通组织

综合交通枢纽是反映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的关键载体。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新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重点考虑站城融合、交通可持续发展、大客流组织以及多种交通设施建设时序不稳定的问题。

 

 

大型活动交通组织

大型活动期间,城市交通会在日常出行的基础上,出现城市道路交通量和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激增,特别是在场馆周边和与赛事衔接的交通通道上。大型活动交通组织具有独特的出行和服务特性,应在为大型活动交通提供安全、顺畅、可靠、高水平服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同时保障举办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

城市交通设计是指为达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能最大、效益最高、 事故与公害最低的目标,对交通系统的组成要素,如道路几何线形、交叉口各要素的布置、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交通管理与信号控制、停车场、公共交通、交通环境等进行的规划性设计。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

交通信号灯的主要功能是在交通节点处引导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通过红、绿、黄三种信号灯的不同组合和变化,交通信号灯告知行人何时过马路,车辆何时停车和通行。这种统一的信号系统有效地规范了交通流动,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交通信号灯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和交通需求调整信号时长,以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在交通信号灯中,都需要对红绿灯进行配时,从而为城市道路交叉口(或交通网络)提供安全可靠和有效的交通流。但是,交通信号灯的配时却并不那么简单的,它的需要遵循一定的配时规范及设置原则。

绿灯时间短:交通信号灯的每个相位都必须运行在一个安全时间内,一般情况下,交通灯信号控制需要在控制器上设置每个相位的最短绿灯时间。

      绿灯时间长:绿灯时间长是一个相位能持续绿灯的最长时间。每一个相位的最大绿灯时间必须根据相关规定来确定,或应用满足交通部门要求的计算信号配时软件的结果。

      相位跳越时间:对于具有地面感应检测条件的控制器,一般情况下,某个相位如果在一个时间段内没有检测到车辆时,这个正在执行的相位能够提前结束,跳越到下一个相位。这种控制叫低流量下的相位跳越。执行这种相位跳越的最大时间,称为相位跳越变换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交通信号灯相位跳越变换时间短,则交叉口的控制水平和效率较高。然而较短的变换时间对卡车通过不利,因为卡车清空时间长度较大。

      车辆清空时间:车辆清空时间是指在一个相位绿灯时段结束时,黄灯与红灯时间的总和。在这段时间内,允许驾驶者在绿灯结束的末尾,黄灯执行时间段,安全进入和通过交叉口(清空),或者在停车线位置能够安全的停车。

行人清空时间:行人清空时间是指行人在步行间隔末尾进入人行横道直至到达安全地带或行人庇护地一安全岛或道路另一边的充裕时间。一般情况下,行人清空时间依赖于交叉口是否穿过行人庇护地、中央隔离带或分流岛。

 

公共汽车交通设计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结合项目地点的公交条件,规划和设计公共交通的首末站、停靠站;本着公交优先的原则,设计公交优先线路和相应的保障设施。

 

枢纽交通设计

枢纽是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多方式交通的集散地,是公交网络的锚固节点,是道路网、公交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载体,提供出行方式转换与组合、客流集散等多元功能。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枢纽交通设计直接影响交通系统的最优化、出行者的效率与舒适性、城市客流移动的顺畅性与便利性。枢纽交通设计通过运用交通工程学、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原理、交通行为学、交通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从整个交通系统,特别是公共交通系统的最优化出发,以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外部环境为条件,通过交通优化设计实现公共交通枢纽的系统最优化。